【网易新闻】“农民”校长在学校开辟了20亩农场,引来全区的老师前来学习!

2024-11-13
来源:

https://c.m.163.com/news/a/JGQ76TVL0516A93V.html?from=wap_redirect&spss=adap_pc&referFrom=

白萝卜像兵马俑一样整齐地站在坑里,红薯像炮弹一样被孩子们捧在手心。

还有已经丰收的柚子树、葡萄架,刚刚挂果的枇杷树,绿油油的土豆苗、西兰花、大包菜……

11月的成都实外新都五龙山学校校园,因为有了20多亩的九农园,依然荡漾着勃勃生机。

11月8日,新都区劳动教育教师培训会在实外五龙山召开,来自新都区几十所中小学校的老师们一起走进了实外五龙山,在这片已经耕耘了三年的土地上感叹:“俊爷真是‘大地主’,20多亩地,简直不可复制!”

据了解,这次劳动教研是由新都区教育局和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成都市新都区2024年中小学劳动教育种子教师培训,目的是要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让老师们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培训一共八期,最后一期在实外五龙山完美收官!

培训会,李校长为全体参会老师作了《生活知识化,知识生活化》的讲座,李校长从“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以传统农业劳动为特色推进劳动教育”、“农业劳动与终身发展力”、“九农园建设与智慧培养”四个专题,全面阐述了实外五龙山学校以九农园为基地、以传统农业劳动为特色、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形式,培养“智慧青年”。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表示,自己今天是来培训学习的,希望能在实外五龙山的九农园找到灵感,结合自己的学科尝试做一些融合教学。

但是看完实外五龙山的劳动教育基地后,她发现九农园只能在五龙山,其他学校真的没有这个条件,大家只有羡慕的份儿!

1

智慧首先来自观念,观念来自生活实践

2020年11月,李俊校长刚刚到任几天,一位老师就把他带到了一片荒地,说这片地已经规划了三年了,学校还花了四万块请专家来设计进行土地改良。

看着眼前一大片荒地,李俊目光发直,在别人眼里这是一块荒地,但在他眼里,这就是一块金矿!

“喊什么专家,我就是专家!”

他当即喊来工程队队长拿来石灰,指挥工人在山坡上画起了梯田分布线。一上午就把土地安排得明明白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规划了三层梯田、蓄水与灌溉系统、机耕道与田间小路、农具保管室(命名为“耒耜苑”),蔬菜地和果园分开……

说干就干,李俊亲自上阵,和砖工们一起码墙。

看他干得有模有样,砖工们很惊讶,“听说你是校长啊,咋个你码的砖和我们差不多哎!”

李俊笑着说,“我上班是校长,下班是砖工,我家维修的墙全是我自己码。”

在实外五龙山的校园里,有一千多棵果树,桃树、梨树、李树、枇杷、柚子、橘子、葡萄……九农园一年四季不断产出瓜果蔬菜,光番茄每年都要产3万斤!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承包田,他们在这里播种、浇水、施肥、收获,体验了无限的劳动乐趣。

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李俊校长,三年前的九农园还是一片荒地,是他“变废为宝”,给实外五龙山带来了无限生机。

“我在川北农村长大,从小打光脚板,背烂背篼,吃罐罐饭。”

培训会上,李俊校长幽默地介绍自己,“我上班是校长,下班就是农民。”

因为从小接受的劳动教育让他受用一生,农民意识、农耕文化已经深深刻在了他的基因里。

记者问李校长,您为什么就能把这个荒地变成良田?

他说:在农民的眼里,这是一块金矿,这是意识和观念;能够把荒地变成良田,这是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我们教学也一样,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有点问题的学生,是野马,我们可以变成千里马,这是意识;通过教育改变学生变成千里马,这就是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李俊校长看来,劳动是件很开心的事,也是光荣的事。在培训课上,李校长说到劳动教育的意义,给学生一个理念:勤于劳动,家庭和睦;勤于劳动,身体健康;勤于劳动,智慧生长;勤于劳动,终身发展。

“周末基本上是‘晴耕雨读’, 家里的房子有个小花园,我全部开垦成菜地,天晴带着家人在家里种菜!”说到这,李俊校长伸出满是老茧的双手,“这是老农民的手。”

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给学生传输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劳动,传承农耕文化。

“把生活知识化,知识生活化,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李俊校长介绍,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同时,还要树立农耕文化自信,因为这才是中华文化的根基!这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必须给孩子树立的基本人生观。

这也是为什么他来到实外五龙山后,把原本荒废的土地变成了九农园。

2

把荒地变金矿,变成增长学生智慧的“露天课堂”

所有书本知识,首先来源于生活实践,开辟一块时间实践基地,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这既是10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也是当今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把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化”,实行“五育并举”。九农园是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也是学生消化书本知识增长智慧的“露天课堂”。

荒地土质不好,全是油页岩,翻山晒石,风化成土,购买一百车成熟可耕泥土,混入打碎,完成土地改良工作。

几年来,不断把作物秸秆打碎,发酵后埋进地里;学校又建了两处绿肥坑,李俊带头和其他校长一起挑水担肥,家长们闻讯也都赶来帮忙。

经过四年的土地改良,九农园的土壤又黑又肥,不用化肥,不用膨大素,农作物一样长得壮。化学、生物、地理学科都涉及的土地改良内容,在九农园获得解决。

因地制宜的解决九农园的水利灌溉系统,利用山上百花谷的水渠,收集雨水,利用都江堰的分水原理巧妙解决了九农园的蓄水问题。

那为啥不用滴灌呢?

李俊解释说,“用了滴灌,学生干什么呢?”

实外五龙山的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学习更多传统农业技能,增长知识和智慧,明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除了九农园,实外五龙山整个校园的土地都被调动起来,绿化带也种上各种各样的果树。学校有“柚子园”,区领导杨金华副区长来校调研,介绍了新都的地方地理标志产品——新都柚,希望学校种上新都柚,让学生知道新都柚,新繁楠木社区书记亲自带领社区干部把“花香果居”的优质新都柚11棵成熟果树栽倒九农园。

“后面我们还要杏树、枣子树、柿子……我们要把成都平原所有能种的果树都种齐!”李俊校长说。

这真正是“瓜果飘香”的校园。

讲座过后,老师们跟随李校长一起来到了九农园,满山绿油油的萝卜、花菜、包菜、土豆,真喜人!

大家边走边感叹,“只凭这片农场,五龙山的孩子们真幸福!”

来自新都石犀小学的一名老师甚至坦言,“我一点不否认,我得了红眼病”

“终于知道为啥最后一期培训放在五龙山了,原来这里才是最大的彩蛋!”一位劳动老师感慨。

来自锦门小学的老师也告诉小编,“今天我们是来学习五龙山的劳动教育的,看了九农园非常震撼!但后面还参观了校园,学校文化建设搞得很有特色,这块也值得我们学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