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火到风骨 | 实外五龙山初中2025秋季研学:在广安烟火与历史里读见成长,循着伟人足迹锚定青春坐标

2025-11-20
来源:


从烟火到风骨

 在广安烟火与历史里读见成长,

循着伟人足迹锚定青春坐标

实外五龙山

初中2025秋季研学


从烟火到风骨

2025年11月12日,成都实外新都五龙山学校的初中少年们意气风发地踏上了研学征程的第二站——广安,正式开启“走进历史现场——沿着伟人足迹看国家发展”主题研学活动。学校以“触摸历史、感悟伟力”为核心理念,巧妙融合“劳动积淀、红色溯源、文化传承”三维实践,既传承了劳动教育的务实精髓,更聚焦于“从伟人足迹中读懂国家发展”的研学目标,将广安这片红色热土打造成生动的“历史课堂”。

从烟火到风骨

 广安行迹:

红色热土,锚定精神的坐标

若说劳动教会少年们“动手创造生活”,那研学途中的协作互动则让大家读懂“团结共成长”。景点转场的休息间隙,师生手拉手围成圈跳起韵律操,清脆笑声与整齐节拍交织,将青春活力洒满整个广场;在“飞夺泸定桥”模拟游戏中,二十余名同学紧紧拉住蓝色布面,为攀爬的同学搭建起“生命通道”——攀爬者咬着牙向前挪动,拉绳的伙伴齐声喊着“加油”,呐喊声里藏着“团结即胜利”的朴素信念;多个班级展开的“合力走钢丝”挑战更让人动容,所有人肩并肩、手挽手,脚步同频、呼吸同步,哪怕脚下微微晃动,也没人松开彼此的手,稳稳向着目标前进。

这些互动从不是简单的游戏,而是学校结合“同伴互助”研学主题设计的实践环节。教育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轻松的互动氛围中变得可触可感:当少年们为队友的突破欢呼、为集体的成功拥抱时,“小我”融入“大我”的种子悄然发芽——原来榜样的力量,先从身边并肩作战的伙伴开始。学校还在研学行程中特意设置“每日成长分享会”,每晚组织同学们围坐交流当日感悟,将碎片化的体验转化为系统性思考,让协作中的信仰感悟真正沉淀为成长养分。

  思源广场:

“实事求是”照见成长初心

抵达广安的第一站,是思源广场。当少年们站在“实事求是”的雕塑前,听讲解员说“这是广安人刻在骨子里的初心”,同学们轻轻摸着雕塑的纹路——这不是一句口号,是我校“修身正心”校训的具象:成长的第一步,是懂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广场上的思源井旁,有人弯腰细看井沿的痕迹,仿佛听见岁月里“饮水思源”的叮咛,而这,正是我们要给少年们的“情怀第一课”。

当暮色漫过广安的街巷,广安不夜城的灯火成了少年们的“惊喜”。糖画师傅的勺子在石板上勾出龙的轮廓,川剧变脸的脸谱在灯光下流转,同学们挤在各类美食摊前,舍不得挪动步子——这是课本外的“文化课”:我校要培养的“现代公民”,既能读懂典籍里的文化,也能接住烟火里的生活。当少年们举着糖画穿梭在人群里,笑容裹着烟火气,成长便有了最鲜活的模样。

深夜的酒店里,少年们趴在桌前写研学笔记,字里行间是“思源广场的风”“不夜城的辣”——这是把“生活”写进成长的注脚。

 邓小平故里:

在伟人足迹里悟“家国大我”

当少年们走进邓小平故里的青瓦院落,时光仿佛慢了下来。故居里的旧藤椅、泛黄的书籍,甚至桌上的砚台,都成了“信仰的教材”。讲解员说“这里的每一缕风,都吹过‘改革开放’的初心”,同学踮脚看着墙上的老照片,眼神里是认真的光——这是我校“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核心:少年的成长,要站在先辈的肩膀上,看见“小我”之外的“大我”。

在邓小平铜像前,全体少年肃立鞠躬。有人悄悄攥紧了拳头,仿佛听见“把自己的人生同国家命运绑在一起”的召唤——这不是一次参观,是给少年们的“精神锚点”: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扛得起时代责任的少年。

  建川博物馆聚落:

在历史里校准“精神刻度”

午后的阳光里,建川博物馆聚落的场馆成了“时光的容器”。少年们站在“抗战馆”的旧步枪前,指尖划过展柜的玻璃,仿佛触到岁月里的硝烟;“民俗馆”里的老纺车,同学们想起昨日农事运动会的独轮车——原来“传承”从不是遥远的词,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我校“格物致知”的校训,正藏在这历史的肌理里:成长不是赶路,是懂得“以史为鉴,行稳方能致远”。当少年们在博物馆的留言本上写下“要做有担当的少年”,信仰的种子,已在心底发芽。

  神龙山巴人石头城:

在古堡里触摸先民智慧

斑驳的古堡断壁矗立在山间,灰褐色的石块上还留着先民筑城的痕迹,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筑城号子在山谷间回荡。“这里没有课本里的抽象文字,只有触手可及的历史。”老师的话让同学们更加专注地观察每一处细节。

茶艺课程,少年们围坐在一起,认真观看老师示范茶艺全过程:烫壶时壶身旋转的弧度、置茶时精准的克数、注水时水流的粗细缓急、出汤时手腕的稳定把控,每一步都透着讲究。老师边操作边讲解“茶礼与耐心”的故事,同学们专注地听着,时不时点头记录要点。“原来‘耐心’也是一种本事!”看着老师泡出的茶汤清澈透亮、香气四溢,有同学感慨道。

拓印体验更是让大家直呼“神奇”:将宣纸小心翼翼覆在碑文上,用墨包轻轻拍打,原本模糊的文字渐渐清晰。有人为了拓出完整的字体,反复调整宣纸角度;有人不小心沾了墨渍,却笑着说“这是历史的痕迹”。在一斟一拓间,先民的智慧不再遥远,“文化传承”也成了少年们亲手完成的作品——让少年们在实践中读懂家乡的历史厚度。

  广安博物馆:

在文物里读懂家乡脉络

第三日,走进广安博物馆,少年们仿佛翻开了一本“家乡成长手册”。从远古的石器工具,到近代的农耕用具,再到现代的城市模型,展柜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广安的变迁。“大家看这件旧犁耙,”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展品,“这是几十年前广安农民常用的工具,正是靠这些简单的农具,先辈们种出了养活家人的粮食。”

“广安名人”展区前,少年们驻足良久。展板上,本地先贤“勤劳治学、报效家乡”的故事格外动人:有一生教书育人的老师,有扎根农村的农技员,有守护家乡山水的志愿者。“这些先贤都是从广安走出去的普通人,却用努力活成了榜样。”讲解员的话让少年们若有所思。有同学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下先贤的事迹,小声说:“原来见贤思齐不一定是仰望远方的伟人,也可以是学习身边的先辈,用行动为家乡添彩。”

   张澜故里:

从“民主之魂”里学担当

研学的最后一站,少年们来到西充县张澜故里。青瓦白墙的院落里,松柏苍翠,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讲述着张澜先生的故事。在张澜先生的铜像前,讲解员缓缓讲述他的一生:抗战时期,他积极呼吁团结抗日,为民族大义奔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心系民生发展,为民主事业奉献——“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心里装着的始终是国家和人民。”

“张澜先生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有同学好奇地提问。“因为他把‘小我’变成了‘大我’,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老师的回答让少年们陷入沉思。在故里的留言区,有人写下“要做有担当的人”,有人画下小小的松柏,还有人写下“向张澜先生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或许少年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民主之魂”的深刻内涵,但“榜样的力量”已在他们心中种下种子:成长,不仅要学好知识、掌握技能,更要学会“为他人、为家乡、为国家做点什么”。

从烟火到风骨

  归 程:

把“精神行囊”装满成长

大巴车缓缓驶离西充,少年们的行李箱里多了不少“宝贝”:神龙山的拓印作品、邓小平故里、张澜故里的书签、纪念徽章,还有写满感悟的研学笔记、研学手册。笔记本里,“思源”“家国”“传承”“担当”这些词汇被反复提及,字里行间满是成长的印记。

研学期间恰逢成都市秋假,学校将假期“实践为主、素养导向”的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从前期研发时对实践目标的精准对接,到活动中“实践任务卡”对“玩中学”的引导(如在邓小平故里设置“伟人成长时间轴”填写任务,在广安博物馆开展“家乡文物故事创编”活动),再到研学后“研学手册”的复盘总结,将秋假的松弛感与研学的教育性巧妙平衡。而这场旅程的温暖底色,更离不开教师团队的默默守护——每日行程中,老师们提前确定路线、反复清点人数,用小喇叭提醒“注意脚下”“保管好随身物品”;就餐时,他们穿梭在餐桌间,叮嘱“多吃蔬菜、不挑食”;夜幕降临,总结、查寝更是细致入微,记录下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与情绪变化,及时在微信群里发布研学实时动态等等,老师们的守护是温暖底色,少年们的感悟是成长勋章。

这份“看得见的陪伴”与“看不见的付出”,让研学不只是知识探索,更是满含温度的成长。秋光渐深,成长正酣。这场“从烟火到风骨”的研学之旅,让少年们在旅程中完成了从“劳动实践”到“精神成长”的蜕变——从劳动基地的深耕到广安热土的精神风骨,从课本知识到脚下大地,每一步都是“行走的成长”的生动注脚。

End

· 编辑:杨榴霞、刘 华、范晓雅 ·

· 初审:兰芳芳 ·

· 复审:张 盛、王少辉 ·

· 签发:李 俊 ·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招生 | 招聘 | 德育 | 家校共育 | 教学教研 | 五龙同道 | 上级视导 | 体育 | 美育 | 劳动教育 | 外语演讲角 | 心理健康 | 信息技术 | 特色作业 | 成人仪式 | 运动会 | 五龙美食 | 开学典礼 | 年终盘点 | 艺术节文艺汇演 | 研学活动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成都实外新都五龙山学校中学部

咨询电话:028-61622555

                    19981231166

学校地址: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龙山路19号

微信公众号:成都实外新都五龙山学校小学部

咨询电话:028-61625252

学校地址: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龙山路19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