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润心,实践赋能 | 实外五龙山初中部德祥·有福研学基地:在自然与协作中绘就成长新篇

2025-11-19
来源:

秋光润心

实践赋能








实外五龙山初中部德祥·有福研学基地:

在自然与协作中绘就成长新篇








当金黄银杏把五龙校园染成诗意画卷,课本里的"劳动"与"实践"终于跳出纸页,化身为跃动的行动密码——2025年11月10日至13日,成都实外新都五龙山学校初2024级与初2025级的少年们,以秋光为笺、实践为笔,踏上了为期四天的“行走的成长”研学之旅,首站便奔赴德祥·有福研学基地,开启这场别开生面的“成长课”。


启程:以安全为基,让自律成为出发的底色

晨光刚漫过校门,研学的行囊已在操场整齐列队。出发前的安全教育课上,李俊校长将“纪律”“互助”“敬畏”的叮嘱,揉进每一个细节:从乘车的秩序到活动的防护,从团队的分工到应急的处置。少年们眼里的期待,始终裹着“自律”的底色。这是研学的第一堂课,也是“修身立德”的初实践。




田园:以自然为课本,让知行合一有了温度


初入德祥,秋阳温煦,将整片田园晒得暖软如毯。少年们满怀好奇与热情,一头扎进这自然与生活的课堂:亲手铺好床铺,整理起居;在篱笆边,小心翼翼喂食小羊和鸡鸭,在劳作中感受责任与温情。此刻,“知行合一”不再是书本里抽象的概念,而化作指尖的温度、脚下的泥土与眼中的光。


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合照


协作:20双手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挑战150秒”的哨声,是团队凝聚力的“试金石”。20人一组的递棒挑战里,没有单人的“英雄主义”,只有彼此的“同频共振”:前一人递棒的力度要稳,后一人接棒的角度要准,哪怕指尖微微发颤,也要咬牙坚持“不让木棒落地”。有人因紧张漏接木棒,立刻有同学轻声安慰“没关系,再来一次”;有人精准把控节奏,便主动分享“手腕要稍微下沉”的技巧。

当最后一根木棒稳稳落入手心,全班爆发出的欢呼声响彻基地。少年们终于明白:“团队”不是一个人的冲刺,而是二十个人的并肩——这正是国家研学政策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的初心,也是“修身正心”校训的生动注脚:从“自我”走向“我们”的那一刻,成长便有了更辽阔的维度。




躬耕:独轮车推出来的"粒粒皆辛苦"

独轮车碾过地面,粮袋在车斗里晃出丰收的弧度。少年们弓着腰推车的模样,是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最鲜活的诠释。同学起初连车都扶不稳,车把左摇右晃,“粮食”掉了一遍又一遍;有人喊着“慢一点,看前方”,歪歪扭扭的车辙里,渐渐长出了“共情”——就像校训里的“正心”,生活的答案,从来都在亲手实践的肌理里。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游戏,而是我校“把懵懂少年培养成智慧青年”的落地:当城市少年的掌心沾了稻穗的碎末,“谁知盘中餐”便不再是一句诗,而是掌心的温度、协作的汗水。



烟火:麻辣烫里煮出生活暖意

傍晚的基地飘起火锅香,川味野炊成了“烟火气”的课堂。各组分工明确:有人洗青菜时蹲在溪边数着“一片、两片”,有人掌勺时被花椒呛得打喷嚏,有的小组甚至因为“锅底该放多少辣椒”争论起来——但当红油沸腾、食材在锅里翻滚,所有人举着一次性碗筷围坐时,争论变成了“你尝我的毛肚”“我分你的藕片”。这是最生动的“生活教育”:我校要培养的“现代公民”,从来不是只会解题的学霸,而是能在生活里照顾自己、在集体中温暖他人的个体——当火锅的暖意漫过心间,成长便有了甜甜的烟火味。



知新:科技与情怀里的劳动新思考

研学的深度,藏在“知识”与“情怀”的碰撞里。现代农业与通用航空馆内,少年们踮着脚围观无人机播种的模拟动画,听讲解员说“一颗种子的旅程,能乘着无人机飞向田野”;有人握着航空模拟器的操纵杆,眼睛亮得像藏着星星——这是学校“国际视野”培养目标的延伸,当少年们触摸到科技的力量,便会懂得“创新”不是课本里的名词,而是能让土地更丰收、让天空更辽阔的行动力。

爱国主义地震科普馆里,灯光暗下的瞬间,模拟地震的震颤让少年们下意识攥紧双手。当讲解员讲述“地震中的救援故事”,当看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画面,有同学悄悄红了眼眶。这是“家国情怀”的具象化教育,学校希望少年们的“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懂得共情他人的善良,是立志“强国有我”的担当,是为祖国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艺趣:扎染与歌声里的创意绽放

扎染课堂,是“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当白布在指尖被折成不同的形状,用皮筋捆紧、浸入染料时,少年们好奇地盯着布料慢慢变蓝,染出独一份的图案。这正是校训“修身正心,格物致知”的注解,我校要培养的少年,既能接住传统文化的根,也能在传统里长出自己的创意。当少年们举着自己染的布时,手里攥的不仅是一块手帕,更是“传承与创新”的种子。

夜幕降临,基地的空地变成了文艺晚会的舞台。没有华丽的灯光,却有少年们亮晶晶的眼睛;没有专业的音响,却有最整齐的合唱。有人唱《成都》,歌声里藏着对家乡的热爱;有人跳自编的舞蹈,动作里满是青春的活力;还有人朗诵诗歌,声音里满是对成长的期待。

这是学校“尊重个体,让每个少年发光”的办学温度,我们从不追求“千人一面”的优秀,而是希望每个少年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朗诵,都能大胆展现自己,让青春在自信中绽放光芒。




结营:带着劳动的馈赠,奔赴下一段成长

当德祥基地的研学告一段落,少年们的行李箱里装满"劳动战利品":亲手扎染的手帕、记录研学的笔记本。掌心还留着泥土的清香,心里装着协作的温暖、农耕的感悟。这场研学,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国家"实践育人"政策的生动实践,是学校"修身正心,格物致知"校训的鲜活诠释。

实外五龙山要培养的,就是这样"脚下有泥、眼里有光、心中有国"的少年——既能在田间挥汗,也能在协作中担当,更能在劳动中思考成长。未来,这些少年必将带着这份收获,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编辑:杨榴霞、刘华、马思敏

初审:兰芳芳

复审:张盛、王少辉

签发:李俊


微信公众号:成都实外新都五龙山学校中学部

咨询电话:028-61622555

19981231166

学校地址: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

道龙山路19号


微信公众号:成都实外新都五龙山学校小学部

咨询电话:028-61625252

学校地址: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

道龙山路19号


分享